8月13日,记者在沈机集团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明机床”)专访该公司总经理张晓毅。
在我国机床行业,昆明机床有着特殊的地位。1958年,该公司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精密单柱坐标镗床,这是我国精密机床的滥觞。1993年,该公司在上海和香港上市,至今仍是业内惟一拥有a h身份的公司。进入新世纪后,昆明机床经历了两次股权变更,现在的大股东正是业内的航空母舰——沈机集团。
记者:众所周知,昆明机床是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之一,过去,十八罗汉各有专攻,但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骨干企业纷纷延伸产业链,在产品领域上互相渗透已成为趋势,昆明机床准备怎么应对这种变化?
张晓毅:不久前,老部长何光远还叮嘱我,昆机的根和本不能丢。我理解,老部长所说的根和本就是我们的九游会旗舰厅的文化:创为先,质为本,精为魂。
过去我们创造了多少个共和国第一不说了,现在要做的是把企业创新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的确,现在的中国机床行业不仅产品同质化,企业也有同质化的趋势。传统布局被打破后,一些企业在市场导向下,急于进入不熟悉的行业,我觉得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值得怀疑。
昆机在“十二五”期间仍将以镗铣床的制造为主。通过市场分析,我们认为镗铣类未来的市场需求仍能支撑公司发展。高速精密加工中心、五轴龙门镗铣床、大型落地镗床等高精尖产品每年大量进口,虽然数量不大,但是金额非常高。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我们感到惭愧,同时也看到市场商机。昆机不考虑进入更多的领域,而是要谨守根本。
当然具体到产品战略,昆机也会适时调整。现在昆机的产品战略是:大型、精密、复合、成套。
过去认为大就是粗,这种看法现在过时了,昆机的传统优势是精密制造,我们会把这种好的传统带到大重型机床领域。
前几年,我们的产品战略里还有一个关键词:数控。去年公司产品数控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所以,我们又适时调整了战略。
复合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单一工序现在尽可能要集成复合,例如车铣复合。
再说成套,现在客户成熟度比过去提高了,即便是我们自己买设备都希望成线、成套,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九游会旗舰厅的解决方案。
三一重工最近又成线购买昆机的设备。这对产品整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是产品的要求,现在更侧重服务。因为机床不是易耗品,及时服务很重要。即使进口产品也不能保证不出问题。那么,出了故障,如何快捷、有效地响应客户九游会旗舰厅的售后服务的需求就尤为重要。
记者:您提到昆明机床产品正在向大重型发展,现在业内不仅传统优势企业在上大重型产品,民营企业也热情很高。昆明机床有没有考虑过产能过剩的风险?
张晓毅:现在行业里头,大家都在进行大重型项目的转型。你大,我比你更大。从长远看,肯定会过剩。
但是眼下还谈不上,原因有三。
一、我国工业化正在从轻化工业向重化工业转型,才刚刚开始,至少未来三五年,市场需求有支撑。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产业经济向亚洲转移的趋势是很明显的,机床制造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欧美人工成本制约了其产业发展,像我们的大股东——沈机集团控股的希斯,人工成本占到40%以上。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可能长期这么低,但是总体还是有竞争优势。这样,除了满足国内需求,向国外输出的设备也会增加。尽管跟顶级跨国公司还有差距,但是中国机床特别是近五年取得了长足进步,起码人家知道中国机床能用。
三、大家都在做,但真正能够做起来的还是少数。大重型产品的制造是有门槛的,需要有一定的底蕴,基于此,我认为,新一轮洗牌在所难免。表面上看,昆机最近才进军龙门铣,实际历史上昆机在龙门上积累了大量经验,原来的立式坐标镗床,就是龙门结构,而且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昆机就和德国合作生产过龙门铣。我们调研的结论是,龙门铣的市场应该说比落地镗更为广阔,所以,昆机准备用几年时间把龙门铣培育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记者:产品种类在增加,产品规格在提高,昆明机床现有的软硬件足以支撑吗?
张晓毅:下一步,昆明机床准备大规模技改,建设重装基地和上海研发中心。建设重装基地有三个目的。一是高标准、严要求承接国家重大专项,二是生产龙门铣。另外一个就是发展功能部件。主机的发展离不开功能部件,但是,近些年,功能部件跟不上主机的发展。昆机拓展功能部件,首先定位满足自身需求,其次满足外部需求。其中,精密转台是昆机的传统优势产品,现有规格品种三十多个,整合后作为产品系列发展,这也是未来的一个增长点。
坦率地说,发展功能部件我们也是被逼出来的。买意大利产品,交货期极长,价格也很昂贵。检测元件方面,精密机床需要的某些高精度光栅尺,跨国公司是不向中国销售的。昆机有很好的光栅制造基础,后来停顿了。技术需要传承,否则对不起前辈。
同时,昆明机床正在筹备投资设立技术中心上海技术分中心,该中心的设立将加快昆明机床技术发展步伐和国际化进程,利用区域优势加强与国内外行业的交流,以增进吸纳先进技术和人才。
更多的细节,我不能提供,因为要遵守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记者:以前,昆明机床坚持“精密制造”的路线,获得了不俗的利润。现在又提出扩大生产规模,是否偏离原来的轨道?
张晓毅:对于规模和效益,要辩证地看。
在大风浪面前,再精致的小舢板也不如万吨轮安全。如果光有效益,没有规模,也不可能长远,如今,整个产业发展趋势是资源分配向大企业倾斜。规模太小的话,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此其一。
其二,有些产品存在规模效应,达不到理想的规模,边际效益不能充分体现。原来昆机走的是多品种、小批量甚至是单件生产的路线,需要纠正。
其三,企业太小,在行业和客户当中容易被边缘化。昆机两次股东变更中,都提出要重现昆机明珠辉煌,综合分析市场空间和自身基础,规模扩大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记者:两次股权变更给昆明机床带来了什么?
张晓毅:2000年12月,西安交大产业(集团)总公司成为昆明机床的第一大股东,公司随后更名为“交大昆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次战略性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昆明机床在股权结构上的国家控股及一股独大的局面,为昆机规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解决了企业负责人是“做官”还是“做企业”的问题。
尽管巨大的观念冲击在当时引起了不小震动,但过后看来昆机受益匪浅。这场战略重组对昆机而言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从这开始,昆机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了向现代企业的转变,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渐走向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2006年12月,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代替交大产业集团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2007年6月,公司名称变更为“沈机集团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借鉴沈机集团作为中国机械工业龙头企业的先进经验,变革生产方式和研发方式,实现规模效益并重发展成为了这一阶段公司的中心任务之一。
同行业的大股东对昆机是很有帮助的。沈机入主以来在生产方面给了昆机很多支持,突破了原有产能的瓶颈,对昆机近几年业绩的提升来说功不可没。沈机的企业宗旨是回报股东,造福员工,贡献社会。这一宗旨对昆机非常有现实意义。
坦率地说,沈机和昆机在部分产品上有竞争关系,这是历史造就的,想在短期内解决也不现实。其实,集团视野下的多品牌战略也是有好处的,像汽车巨头大众旗下就多品牌并行不悖。个人认为,适度竞争有利于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