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重螺旋桨加工设备打破国际垄断-j9集团 |
发布日期:2011-04-26 10:11:26 来源:j9集团-九游会旗舰厅 浏览: |
|
五轴联动是技术制高点标志之一,用于大型螺旋桨空间曲面加工的五轴联动铣,曾引发美、日制裁原苏联的“东芝事件”。 与“东芝事件”中的同类比,武汉重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重”)近日通过鉴定的产品,技术水平更为先进,并且填补了国内空白。 镇江亮相 4月8日,湖北省科技厅组织并在镇江主持召开由武重承担的863计划———螺旋桨用重型七轴五联动车铣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 来自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工具工业协会的专家出席了鉴定会,项目完成单位的领导和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鉴定会由中南大学教授、工程院院士钟掘为首组成了鉴定专家委员会,主持并对此项目进行了客观公正的鉴定。 在鉴定会开幕之前,专家组成员以及参会人员前往镇江中船瓦锡兰螺旋桨公司实地考察参观项目设备加工实际情况。 随后,评审会正式开始,由钟掘主持。会上,武重总工程师桂林、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斌、镇江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福盈代表项目相关方,分别作了项目总体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和加工工艺技术报告以及应用情况报告。 破解大型整体螺旋桨加工难题 据悉,螺旋桨用重型七轴五联动车铣作为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由武重集团承担,华中科技大学、镇江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参与共同完成。 该产品加工直径达8.5米,扩展可达12.5米,高度达3.3米,工作台承重达160吨,具有七轴控制、五轴联动车铣复合加工、在线测量等功能,可实现对螺旋桨叶面重叠部分、非重叠部分、桨叶轮廓以及桨毂中孔等加工区域的全面精密铣销加工,还能利用车铣复合的特点,一次装夹多平面的加工。 武重总工程师桂林表示,这台的问世,大大提高了整体螺旋桨型面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解决了大型整体螺旋桨加工的难题,提高了我国大型舰船的制造能力,可用于船舶行业、发电行业、航空制造等各种叶片特殊型面的加工。 鉴定委员会认真听取了技术研究、科技查新、检测、用户使用证明、经济效益分析、技术条件等报告,审查了相关资料。同时,根据对加工样品及使用厂家实地考察的结果,针对产品技术创新点、运行稳定性、用户使用情况等相关问题提出了质询。 与会专家认为,项目研制的螺旋桨用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为国内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总体技术水平达到了当前同类国际先进水平,提升了我国重型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该类的限制和封锁,填补我国没有重型车铣复合加工整体螺旋桨的空白,为我国的船舶工业及相关行业关键零件加工提供先进的国产装备。无论从经济效益、国防安全、产业升级、环保绿色的角度,还是从市场需求来看,该项目所研发产品和相关技术都具有实在的、广阔的应用转化前景。 各方好评镇江中船瓦锡兰螺旋桨公司外方总经理表示:“我们的不少客户点名要求使用这台设备。ckx5680由于具有齐全的功能、良好的加工稳定性、高精度、高效率等优越的综合性能,加工出的产品满足客户需求,受到客户的肯定,使用厂家也将其定为加工大型螺旋桨的主力,为用户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中国工具工业协会专务徐尚文则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第一,这是一个产学研用结合非常好的项目;第二,项目中涉及的关键技术是自主研发的结晶。我们出了很多高档,不是西门子的就是发那科的,今天我们看到这么一台高档,是国产的;双摆角铣头,过去从意大利等国家进口,有的国家还不卖。第三,通过这个863项目的开发,引领了系列产品,推进了产业化。同时,在一个外资控股的企业使用了三年,还获得用户认可,相当不容易。” 而钟掘院士在总结时说:“这个项目得到了国家、地方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是产学研用实践成功的典范,它代表国家实力,项目研发团队是国家螺旋桨先进加工技术研发的唯一一支团队,是国家队,同时希望不但要更进一步地发展此项目,更要不断创新,研发更多的世界一流的产品,为国家装备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走向市场 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螺旋桨直径6.4米、重30多吨。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货船“爱玛马士基”号,螺旋桨直径9.6米、重131吨。这样的螺旋桨,我国此前凭自己的设备,没办法加工出来。 凭着技术垄断优势,国外企业敢狮子大开口,一台高档动辄售价上亿元。武重研制成功的新,价格仅相当于进口产品的两三成。除了可加工大型船用螺旋桨,该还可用于航空制造、发电等领域。 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意味着ckx5680已具备了满足批量生产的条件,拥有了抢占市场、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为武重集团后续系列产品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武重总经理彭斯林说:“这台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发达国家的封锁,该成果不仅对我国国民经济相关行业产生了推动力,也必将对武重的发展、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武重将继续践行研发制造高档的历史使命,抓住‘十二五’发展机遇,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继续努力拼搏。” |
|
上一篇:
汽车制造业助力中国机床工具大发展 |
下一篇:
数控折弯机锻压公司变革中求发展 |
|
|
|
|
|